科技與人文話題作文-發(fā)現(xiàn)寫作思路,名言,經典素材,意林故事(2)
科技與人文話題作文-發(fā)現(xiàn)寫作經典素材
華羅庚的思考
(發(fā)現(xiàn)源于質疑)
(發(fā)現(xiàn)源于質疑)
華羅庚一生好質疑。在中學讀書時,有一次,老師布置大家閱讀胡適的《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這是自己一次成功的嘗試,并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華羅庚在讀后感中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經過多次嘗試失敗以后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義。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用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正是由于不斷地質疑,華羅庚才能一眼發(fā)現(xiàn)不符合生活實際的漏洞。
味精的出現(xiàn)
(發(fā)現(xiàn)源于生活)
(發(fā)現(xiàn)源于生活)
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池田菊苗教授和家人圍坐在桌旁正津津有味地吃晚飯。
吃著吃著,池田菊苗突然停住了。他的目光落在黃瓜湯上:湯的味道格外鮮美,這是什么原因呢?他問妻子,妻子也說不清楚。池田菊苗用湯匙在湯里攪了幾下,發(fā)現(xiàn)這碗湯與往日的不同之處在于里面多放了一些海帶。
吃著吃著,池田菊苗突然停住了。他的目光落在黃瓜湯上:湯的味道格外鮮美,這是什么原因呢?他問妻子,妻子也說不清楚。池田菊苗用湯匙在湯里攪了幾下,發(fā)現(xiàn)這碗湯與往日的不同之處在于里面多放了一些海帶。
“這海帶里面一定有奧妙!”池田菊苗自言自語。從那天起,他就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經過半年的時間,他終于從海帶中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將它放進菜肴里,能夠使鮮味大大提高。
池田菊苗把這種物質定名為“味精”。后來,他還發(fā)現(xiàn)了用小麥和脫脂大豆做原料提取味精的方法,使味精的生產在全世界迅速普及開來。
海為什么是藍色的
(好奇心與發(fā)現(xiàn))
(好奇心與發(fā)現(xiàn))
1921年,印度科學家拉曼搭乘一艘航輪回國。甲板上,一對印度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媽媽,這個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為什么叫地中海?”
“因為它夾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
“那它為什么是藍色的?”
年輕的母親一時語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饒有興味傾聽他們談話的拉曼。拉曼告訴男孩:“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解釋。但是,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那種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拉曼回國后,立即著手研究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最終,他證明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顯出藍色的機理,與大氣分子散射太陽光而使天空呈現(xiàn)藍色的機理完全相同。進而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即“拉曼效應”,為20世紀初科學界最終接受光的粒子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30年,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的問話,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成為亞洲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一只睡懶覺的貓
(不經意間的發(fā)現(xiàn))
(不經意間的發(fā)現(xiàn))
斐塞司博士有一個習慣,總是在午后坐在門前曬會兒太陽。一只母貓在陽光下安詳?shù)卮蛑飪,那種悠閑、舒服的樣子在斐塞司眼里真是好玩極了。
時間一分一分地流走,太陽一步一步向西邊走去,漸漸被拉長的樹影,擋住了母貓身上的陽光。母貓醒了,它站了起來,伸了伸慵懶的身軀,又踱到另一塊有陽光的地方,重新臥了下來,接著打盹。
每隔一段時間,貓都會隨著陽光的轉移而不停地變換睡覺的場地,這一切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司空見慣,可是貓的這些舉動喚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
貓為什么喜歡呆在陽光下面?是光和熱還是有其他原因?
對,是光和熱。
貓喜歡呆在陽光下,那么這說明光和熱對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對人呢?對人是不是同樣有益?這個想法在斐塞司的腦子里閃了一下?删褪沁@個一閃而過的想法,成為聞名世界的日光治療法的引發(fā)點。之后不久,日光治療便在世界上誕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為一只睡懶覺的貓而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
一;覊m能怎么樣
(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發(fā)現(xiàn)的機會)
(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發(fā)現(xiàn)的機會)
一;覊m能怎么樣?
它使得匹克林十幾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在天文學家洛韋爾預言在海王星外有一顆尚未發(fā)現(xiàn)的行星后,匹克林用望遠鏡拍照觀察了十幾年,卻一無所獲。直到冥王星被發(fā)現(xiàn)后,他才恍然記起自己拍的照片上有這個點,只是當時他以為鏡頭上有粒灰塵,正在如今冥王星的位置上。
就是這;覊m,讓第一張冥王星的照片靜靜躺了11年,也讓匹克林錯過了發(fā)現(xiàn)冥王星的機會。
同是一粒灰塵,卻讓弗萊明發(fā)明了青霉素。在他之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霉菌抑制葡萄球菌現(xiàn)象,可是都沒有能繼續(xù)深入研究下去。他在培育菌種時,飄來一;覊m,落到了培養(yǎng)皿中,結果受到污染的霉菌周圍清澈透明,葡萄球菌繁殖區(qū)域的黃顏色消失了……原來在灰塵中生成了青霉菌。就這樣,弗萊明發(fā)明了抗菌新藥——青霉素。
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
(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
(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
法拉第是一個窮孩子,住在倫敦的一個破舊不堪的馬棚里。他在裝訂商和圖書出版商那里當過7年的學徒。
一次,他在裝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一篇介紹電的文章,這篇文章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了他,直到一口氣把這篇文章讀完為止。他完全被電吸引住了,只見他找來一個玻璃瓶、一個舊的平底鍋,再加上幾件很簡單的工具,就開始做有關電的實驗了。
有一位顧客被這個小男孩的好奇心打動了,他把法拉第帶去聽著名化學家弗萊·戴維的講座。法拉第聽了戴維的講座,斗膽給他寫了一封信,并且把自己聽講座的筆記送給戴維審閱。
就在此后的一個晚上,正當法拉第準備上床睡覺的時候,戴維的馬車停在了他那很簡陋的住所門口。戴維邀請法拉第到他那里去,給他提供研究的機會。
終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法拉第攀登上了科學的高峰。
當有人問戴維他一生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的時候,戴維說:“我一生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就是法拉第!”
地理大發(fā)現(xiàn)
(改變世界的大發(fā)現(xiàn))
(改變世界的大發(fā)現(xiàn))
號稱“大西洋海軍元帥”的哥倫布,經過240天遠航探險,終于凱旋,消息傳開,不僅轟動西班牙,也震撼了整個歐洲。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完成橫渡大西洋的壯舉,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新天地與新人種,的確值得大書特書。
西班牙女王在巴塞羅那(Barcelona)宮廷舉行了隆重的迎接儀式。
慶祝凱旋的游行隊伍威風凜凜,他們經過的地方人山人海,每個人都是為了爭睹哥倫布的風采。走在最前列的是10名赤體文身的印第安人,他們頭插羽毛,臉戴鑲金面具,手拎鸚鵡,牽著珍禽異獸,還展示從美洲帶回來的一些金飾珠寶,哥倫布本人則騎馬殿后,這一切使人們莫不嘆為千古盛事。
有人說:“哥倫布夢見美洲,上帝便把海水變成新大陸。”
也有人說:“最先遇到哥倫布的美洲人,等于遇到厄運。”
到底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是天堂還是地獄?哥倫布在地理上的大發(fā)現(xiàn),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最大、最深、最遠,它還預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阿基米德原理
(浴盆里的發(fā)現(xiàn))
(浴盆里的發(fā)現(xiàn))
古代希臘有一個國王。有一次,國王拿一些黃金叫一個珠寶匠為他做一頂皇冠。過了幾天,珠寶匠把皇冠做好了交給國王。國王稱了皇冠的重量,與他拿給珠寶匠的黃金的重量一樣。但國王還是懷疑珠寶匠在皇冠中摻進白銀,盜取同樣重量的黃金。怎樣才能確定珠寶匠有沒有在皇冠中摻白銀呢?他把這件事交給了當時的數(shù)學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接受了任務?墒撬笏加蚁,總是沒辦法。有一天,天氣很熱,阿基米德去沖涼。澡池里的水滿滿的。阿基米德跨進澡池,池里的水立刻溢了出來。阿基米德看著溢出來的水,腦瓜忽然一閃,他高興地大聲叫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原來他找到了判斷皇冠里有沒有摻白銀的方法。阿基米德找來一個長方體容器,盛滿了水,然后把皇冠完全放進水里。這時就漫出一些水。他再用鐵絲把皇冠撈出來。這樣水面下降了。阿基米德根據水面下降的高度計算出皇冠的體積,再計算出相應這個體積的黃金的重量,與皇冠的重量一比,就可以知道皇冠中有沒有摻進其他金屬了。如果珠寶匠在皇冠中摻假,那么皇冠的體積就要比原來的黃金的體積大。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就此誕生了。
鐳的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背后的艱辛)
(發(fā)現(xiàn)背后的艱辛)
1898年12月,居里夫婦宣布他們發(fā)現(xiàn)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墒牵敃r誰也不能確認他們的發(fā)現(xiàn),因為按化學界的傳統(tǒng),一個科學家在宣布他發(fā)現(xiàn)新元素的時候,必須拿到實物,并精確地測定出它的原子量。
居里夫婦決定拿出實物來證明。居里夫婦的實驗室條件極差,夏天,因為頂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陽曬得像一個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凍僵了。居里夫婦克服了人們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了提煉鐳,他們辛勤地奮斗著。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實驗,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廢礦渣放入冶煉鍋熔化,連續(xù)幾小時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鐵棍攪動沸騰的材料,而后從中提取僅含百萬分之一的微量物質。
他們從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經過幾萬次的提煉,處理了幾十噸礦石殘渣,終于得到0.1克的鐳鹽,測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鐳宣告誕生了!
居里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開始關注放射性現(xiàn)象。鐳的發(fā)現(xiàn)在科學界爆發(fā)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造就英雄的星球
(天文發(fā)現(xiàn))
(天文發(fā)現(xiàn))
天王星的發(fā)現(xiàn)造就了一位近代著名的天文學家——赫歇爾。
赫歇爾原來是一位音樂家。他興趣十分廣泛,特別愛好天文。他曾親手制作天文望遠鏡,還從事天文觀測。1781年是他的命運發(fā)生轉折的一年。43歲的赫歇爾將望遠鏡瞄準熟悉的星空,在那里有一顆明亮而帶暗綠色的小星。幾年來,赫歇爾一直在關注這顆不起眼的小星。由于這顆小星在天空中極其緩慢地移動,而且不會“眨眼”,所以赫歇爾認為它不是一顆恒星。起先,他認為這是一顆彗星,而沒有想到它是行星,因為從沒聽說有人發(fā)現(xiàn)過行星。于是,他在論文《一顆彗星的報告》中公布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但這顆奇怪的“彗星”卻沒有尾巴,軌道也與彗星的不同。經過其他天文學家繼續(xù)觀測、計算,終于認識到這不是彗星而是行星,并得出它與太陽的距離為19個天文單位。由于歷史上從未有過行星發(fā)現(xiàn)者的記錄,因此這一發(fā)現(xiàn)成了曠世之舉。
后來,這顆星就被命名為“烏拉諾斯”,即天王星。
天王星的發(fā)現(xiàn)使赫歇爾聞名于世,并被英王任命為皇家天文學家。此后,他致力于天文學,一生中作出過許多貢獻。
最早的世界地圖
(發(fā)現(xiàn)于塵封的歷史中)
(發(fā)現(xiàn)于塵封的歷史中)
《大明混一圖》的原件,現(xiàn)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該館館長邢永福說,一史館是我國中央級綜合性歷史檔案館,主要保管著明清兩朝的皇宮秘檔,總數(shù)達1000多萬件。其中有皇帝的諭旨詔令,更有文武百官的奏折,以及中外交往的照會信函,同時還有數(shù)以千計的各類地圖。這些皇家秘檔,數(shù)百年來,久存大內,秘不示人,十分珍貴。在二十世紀初,大內檔案被世人所知,于是與殷墟甲骨和敦煌寫經,共譽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發(fā)現(xiàn),成為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這幅明代世界地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圖沒有明顯的疆域界限,僅以地名條塊的不同顏色,來區(qū)別內外所屬。圖中著重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zhèn)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一千余處。據邢永福館長介紹,《大明混一圖》繪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長3.86米,寬4.75米,彩繪絹本,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當屬國寶級珍貴歷史文物。
酸堿指示劑的誕生
(發(fā)現(xiàn)屬于有心人)
(發(fā)現(xiàn)屬于有心人)
300多年前,科學家波義耳偶然捕捉到一種奇特的實驗現(xiàn)象。一天清晨,喜愛鮮花的波義耳摘了一朵紫羅蘭花進了實驗室。他把鮮花放在實驗桌上開始了實驗,當他從大瓶里傾倒鹽酸時,一股刺鼻的氣體從瓶口涌出,倒出的淡黃色液體冒著白霧,還有少許酸沫飛濺到鮮花上,他想“真可惜,鹽酸弄到鮮花上了”。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放到水里,一會兒發(fā)現(xiàn)紫羅蘭顏色變紅了,當時波義耳既新奇又興奮,他認為,可能是鹽酸使紫羅蘭顏色變紅了,為進一步驗證這一現(xiàn)象,他立即返回住所,把那籃鮮花全部拿到實驗室,取了當時已知的幾種酸的稀溶液,把紫羅蘭花瓣分別放入這些稀酸中,結果現(xiàn)象完全相同,紫羅蘭都變?yōu)榧t色了。由此他推斷,不僅鹽酸,而且其他各種酸都能使紫羅蘭變?yōu)榧t色。偶然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科學家的探求欲望,后來,他又弄來其他花瓣做試驗,并制成花瓣的水或酒精的浸液,用它來檢驗是不是酸,同時用它來檢驗一些堿溶液,也產生了一些變色現(xiàn)象。
這位追求真知,永不知疲倦的科學家,還采集了藥草、牽牛花,苔蘚、月季花、樹皮和各種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種顏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變色,有些浸液遇堿變色。于是,酸堿指示劑誕生了。
焦尾琴
(發(fā)現(xiàn)需要一雙慧眼)
(發(fā)現(xiàn)需要一雙慧眼)
東漢時著名音樂家蔡邕很擅長彈琴,而且對琴很有研究,關于琴的選材、制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獨到的見解。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撫琴,女傭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里,火星亂濺,木柴被燒得“劈里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灼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留了下來。然后精雕細刻,一絲不茍,費盡心血,終于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焦尾琴真是幸運,遇到了蔡邕這樣慧眼識良材的音樂專家,才能使一身英華得以展現(xiàn)。
焦尾琴真是幸運,遇到了蔡邕這樣慧眼識良材的音樂專家,才能使一身英華得以展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