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斤重,下筆莫匆匆-話題作文仍要認真審題
從1999年開始,話題作文取代材料作文成為全國高考作文命題的固定題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須領會材料所含的意蘊,并依據(jù)自己提煉的觀點來確定作文的主題。這樣,既禁錮了考生的思想,犯了主題先行的錯誤,又基本限制了文體(議論文),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不利于考生表現(xiàn)個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話題作文的出現(xiàn),無疑是高考作文的一次革命。題型開放,題材廣泛,文體自選,形式自由,既解放了學生的思想,又利于考生張揚個性。正因為如此,話題作文不僅受到廣大考生的普遍歡迎,而且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
但是,伴隨話題作文的問世,一種據(jù)說是很權威的說法就流行開來,即"淡化審題,淡化立意,淡化文體"。在三個"淡化"的影響下,許多人錯誤地以為話題作文的要求非常寬泛,無須審題。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相當多的考場作文下筆八百言,離題萬里路。有些考場作文至多是在開頭或結尾點到話題而已,正所謂貼標簽式,用廣州通行的說法,叫"穿衣戴帽"。有些考場作文文體不清,四不象。還有些考場作文犯有嚴重的思想錯誤,如"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又叫共匪,也可以叫赤匪"。出現(xiàn)這些作文,不是話題作文本身的錯,而是人們對話題作文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不錯,話題作文的要求十分寬泛,表現(xiàn)為立意寬泛,選材寬泛,文體寬泛。但這并不等于說話題作文不需要審題。相反,話題作文在審題方面還有些特定的要求。如果不注重這些要求,就會導致作文失敗,就會導致高考失敗。
那么,話題作文的審題又有些什么要求呢?下面僅以2002年高考作文題為例做個簡要分析。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風雪。他深知不盡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經(jīng)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一個硬邦邦的東西,扒開雪一看,竟然是個快凍僵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xù)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人做按摩。經(jīng)過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動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兩個人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困境。
也許不是人人都會碰上這種生死的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事情。那時,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又應該如何選擇呢?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范圍之內。[注意](1)立意自定;(2)文體自選;(3)題目自擬;(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襲。
這是一道典范性話題作文命題,它是由四部分組成的:
1.題干,是總體要求。指出作文的答題步驟是先閱讀,再作文。
2.材料,敘述了一位登山者援救他人并且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困境的故事。
3.引言,由材料引出話題"心靈的選擇"。
4.注意事項,實際上是五點具體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