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學作文-立意:“凡為文以意為主”(7)
講評:
就事論理選擇深刻感悟 一枚過河卒在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作用,決定了一盤棋的勝負。“爸爸”就此事分析了其中的道理,“我”從中獲得感悟而成文。用這種方法作文,要注意兩點:一是“事”與“理”必須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即事中確含此理,此理確由事中生發(fā),二者保持一致,互不沖突。二是“一事”有“多理”時要確定重點,闡述此理時要圍繞中心。即以本文而言,關(guān)于“過河卒”的道理,爸爸著重講的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而作者在發(fā)揮時則提到了兩點:“一往無前”的精神和“把握細節(jié)”的能力,但在后面的議論中,則主要圍繞后者進行分析,這樣文章的中心就很明確了。
例文39:
誰造就了“神奇少年”
鄭 文
本報10月18日一版頭條,介紹了勇奪中國首枚亞運會斯諾克金牌的宜興籍少年選手丁俊輝的成長。
本來,丁俊輝在亞運會上拿金牌算不上什么大新聞,因為中國拿的金牌也實在太多了。不過,這篇報道卻為我們提供了很有趣的背景材料。原來,在這位神奇少年的背后,還有一位神奇的父親,這可以說是新聞背后的新聞。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蘊藏在人身上的某種才能,甚至是已經(jīng)開始明顯表現(xiàn)出來的才能,往往因為無人發(fā)現(xiàn)、無人賞識而終于被埋沒,或者令人遺憾地流于平庸。丁俊輝八歲就迷上了臺球,換一個家長很可能會堅決反對吧?可丁俊輝的父親丁文鈞卻支持兒子帶個小板凳墊在腳底下去打,支持兒子每天來回跑一個多小時去打,一打就是兩個多小時。后來,兒子經(jīng)常去外地參加比賽,他又每次事前到學校去請假,事后再請老師補課,使兒子學習、打球兩不誤。
在許多的家庭中,我們往往看到家長按自己的意愿來塑造孩子,往往一廂情愿地為孩子規(guī)定應(yīng)有的“興趣”,又一意孤行地強迫孩子去實現(xiàn)某個“目標”,最后往往弄得一敗涂地,家長和孩子兩敗俱傷。而丁文鈞,卻是順應(yīng)了兒子的發(fā)展方向,以兒子為行動的主體,自己來充當一個后勤服務(wù)者,為兒子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這確實體現(xiàn)了他的遠見卓識。
更加了不起的是,他在下定決心以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魄。為了培養(yǎng)兒子早日成才,丁文鈞竟然拿出多年的積蓄,在宜興開了一家“俊輝臺球城”,使兒子有條件終日以臺球為伴。不久,又開始了正規(guī)的訓(xùn)練。1999年丁俊輝被廣東東英臺球俱樂部看中,丁文鈞竟毅然決定變賣家產(chǎn),舉家南遷。
一般的家長雖然都很支持子女的發(fā)展,但能夠像丁文鈞這樣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恐怕也不多吧!顯然,他是已經(jīng)看準了兒子的發(fā)展前景,對兒子充滿了信心。
所以,如果從家庭層面、父子關(guān)系上來分析,我們可以說,是這位神奇的父親造就了這位神奇的少年。
但是,家庭只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離不開社會。如果我們以整個社會為背景,再來探討一下這件事的方方面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因果關(guān)系呢?假定,讓這位神奇少年早生20多年,那就正好生在了“史無前例”的年代。那時的中國,基本上不存在臺球運動。因此,一個中國少年迷上臺球的可能性幾乎等于零。即使我們先假設(shè)他的臺球已經(jīng)打得很好,他的父親有可能開一家臺球城嗎?那時當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東英臺球俱樂部”,更不可能有什么“舉家南遷”的事。所以,丁俊輝如果真的出生在那個年代,哪怕他從小就會打臺球,哪怕他父親再開明、再英明,他也不可能走上這條路,更不用說拿金牌了!
結(jié)論再清楚不過:封閉保守、停滯僵化必然抑制社會的活力,必然導(dǎo)致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只有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才能煥發(fā)社會的青春,才能迎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興旺景象。一句話,是改革開放造就了這位神奇少年。
(本文發(fā)表于《關(guān)心下一代周報》,鄭文是我的筆名)
習作感想:
這是一篇新聞評論,曾在江蘇省專業(yè)報好新聞評選中獲一等獎,我自己也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我覺得自己仿佛登了一次“鸛雀樓”。文章內(nèi)容的“第一層”、“第二層”和“第三層”,實際上就是指丁俊輝成為“神奇少年”這件事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當然,本文論述的重點在二、三兩層,最終突出的是第三層,這也就是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魯迅曾提出作文“選材要嚴,開掘要深”,本文就是努力在“開掘”上下了一點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