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901—950篇(2)
《西子妝慢》,雙調(diào),九十七字,上片十句五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此詞據(jù)張炎詞序說:“(系)吳夢(mèng)窗自制此曲。” “湖上”,指杭城西湖。西湖又稱西子湖,此系詞人即景自度曲。
906.點(diǎn)絳唇·花信來時(shí) (晏幾道)
花信來時(shí),恨無人似花依舊。又成春瘦,折斷門前柳。
天與多情,不與長(zhǎng)相守。分飛后,淚痕和酒,占了雙羅袖。
這又是一篇思婦之詞。先說花開有信而人歸無期,相比之下,產(chǎn)生了怨恨之情。繼而說“又成春瘦”,因傷春而瘦,非只今年、去年、前年,乃至更早,就已是逢春必瘦了,可見傷春之長(zhǎng)久而且深沉。其實(shí),致瘦之因,傷春是表面的話,傷離才是真情。每年春天,柳梢青青,而“留”人不住,“柳”徒增恨,順手折之,以表盼望游子歸來之心意,不料三折兩折,竟把門前的柳枝都折盡了。
過片,從尤人進(jìn)而怨天,“天與多情,不與長(zhǎng)相守”,這是怨恨老天爺自相矛盾,既使人多情,又不使人相守,多情與相守不能兼得,因而引出離別相思之苦。這里所表達(dá)的怨情是更深一層的了。
最后說到排遣愁苦的做法。借酒澆愁的話并未明說,只說“淚痕和酒,沾了雙羅袖”,這里面已經(jīng)包含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意思,淚和酒已然混為一體,以羅袖扭之,故而沾濕。當(dāng)然,這樣寫來,既是強(qiáng)調(diào),也是夸張,而所表述的情意卻是真摯的。
北宋時(shí)期,詞人在春天觀看到花語依舊,而人卻因別離而消瘦。于是詞人為了思念自己的妻子,故寫下了這首詞。
907.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 (辛棄疾)
獨(dú)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shí)。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閑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詞中上片回憶與葉衡同游鐘山,“獨(dú)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點(diǎn)明了具體地點(diǎn)與時(shí)間,“獨(dú)立蒼茫”、“日暮天寒”以蒼茫無人來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說明了環(huán)境的凄清,從而渲染了一種凄涼悲切的氛圍,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首句“歸去來兮”,說明葉衡即將離開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幾何時(shí)。”,回憶與友人當(dāng)時(shí)一起在鐘山上踏雪尋梅的經(jīng)歷,“雪”象征著純潔,“梅”則象征著清高,傲岸的人格,詞人與友人一起踏雪尋梅,則是說明兩人志同道合,兩人的友誼也是純潔高尚的。“今我來思”和“楊柳依依”是《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的詩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個(gè)人再來鐘山那種“物是人非”的凄涼心境,化用即成的詩句,卻毫無做作之感。
下片緊承“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閑愁,芳草萋萋。”幾句,描寫了友人離開以后的具體情景:白石崗依舊是長(zhǎng)滿了萋萋芳草,景色沒有變,卻沒有同游之人,從而而心中充滿了愁緒。“多情山鳥不須啼。”,則是對(duì)這種愁緒的強(qiáng)調(diào)——不用山中多情的鳥兒悲啼,心中自會(huì)惆悵不已。最后兩句,引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贊頌李廣的話說明葉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們的稱頌,葉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愛戴。
這首詞作于淳熙元年(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任江東安撫使參議官。葉衡也是當(dāng)時(shí)著名的抗金人物,與作者關(guān)系密切。辛棄疾這次在建康任職,也是出于葉衡的推薦。葉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該詞正詠此事。
電腦版地址:http://www.hsgfkln.cn/sucai/gaokao/13879.html
手機(jī)版地址:http://m.fanwen.co/sucai/gaokao/138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