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201—1250篇(3)
《點絳唇·送李琴泉》是南宋詞人吳大有的一首送別詞。上片起筆兩句,寫出離別的地點在“江上旗亭”。過去歡樂地相逢在這個地方,而眼下分手又是在這同一個地方;以逢君的快樂襯托送君的悲哀。撫今追昔,觸景生情,更令人不堪回憶過去。下片“漠漠蕭蕭,香凍梨花雨”,承接上片結(jié)句的句意,寫出作者與友人分別時的無限愁思。本詞意象豐富,描寫細(xì)膩,緊要處,盡是點睛之字。情景交融,將離別的憂傷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景致,極富感染力。
這是一首寫送別的詞,作者為吳大有,寶佑年間為太學(xué)生,宋亡以后,他退隱山林,不任蒙元。該詞淡雅雋永,別具情致。
吳大有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卻蘊意豐富。詞中暮云,沙鷗、柔櫓、寒潮、梨花雨等語,雖似寫景卻字字含情,尤其是“闌”、“壓”、“暮”、“寒”等字,凄傷婉轉(zhuǎn),與詞人傷離惜別的凄涼之情融為一處,深遠(yuǎn)哀婉,十分動人。
本詞意象豐富,描寫細(xì)膩,緊要處,盡是點睛之字。情景交融,將離別的憂傷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景致,極富感染力。
1207.鵲橋仙·富少七夕為友人賦 (趙以夫)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沈沈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云飛去。
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是宋代詞人趙以夫的作品。此詞是為友人寫的傷離之作,抒寫作者對歌伶樂伎及其所代表的那個社會階層不幸女性們的深切同情。全詞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jié)構(gòu)緊密,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詞人任職福建富沙之時,逢七夕之夜,他與友人同僚共聚良宵,席間聽友人講述一歌伎情史,聞后感慨不已,遂賦得此詞。
為歌伶樂伎賦歌填詞,自唐五代以來已成風(fēng)氣,此詞的創(chuàng)作正是這一傳統(tǒng)的延續(xù)。這首詞寫得秀不在句而在神,濃在情而不在墨。
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fēng)俗通》:“織女七夕當(dāng)渡河,使鵲為橋。”古人七夕詞,無不提到牛郎織女,感慨他們一年才一見的刻骨相思,但秦觀卻說:“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有新意也有深意。趙以夫此詞也是更進(jìn)一步地寫,認(rèn)為自已和情人還不如牛郎織女,他們尚能一年一見,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見卻杳杳無期。
總之,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jié)構(gòu)緊密。上下互相映襯,中心十分突出。全詞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1208.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記得武陵相見日,六年往事堪驚;仡^雙鬢已星星。
誰知江上酒,還與故人傾。鐵馬紅旗寒日暮,使君猶寄邊城。
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yīng)霜塞晚,橫槊看詩成。
《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是南宋周紫芝作的送別詞。詞之上片由此番遽別,憶及上次分別后六年闊別的情景,自然地將眼前的傷離意緒反跌出來。下片運用想象手法,擬寫友人邊地的生活情狀,委婉曲折地表達(dá)了鼓勵他邊塞建功立業(yè)的情意。此詞寫惜別之情,卻一反常態(tài),花費較多筆墨回憶六年闊別中兩人天各一方、辛苦勞頓的種種情狀,為抒寫別情作了蓄勢充足的鋪墊。這種寫法,具有較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顯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堪稱送別詞中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