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251—1300篇(13)
1287.浣溪沙·荷芰風(fēng)輕簾幕香 (顧敻)
荷芰風(fēng)輕簾幕香,繡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閑掩舊瀟湘。
恨入空帷鸞影獨(dú),淚凝雙臉渚蓮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這首詞是寫閨婦秋思。上片寫室內(nèi)外景物,“閑掩”二字,已見空虛無聊之意。下片寫思婦的心情:空帷含恨,淚凝雙臉,悔自己多情而少年薄情。“淚凝雙臉渚蓮光”一句,造形絕艷。
顧敻八首《浣溪沙》,是寫男女相互思念的詞作。湯顯祖評(píng)道:“此公管調(diào),動(dòng)必?cái)?shù)章。雖中間鋪敘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無窮措大酸氣。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1288.菩薩蠻·春云吹散湘簾雨 (納蘭容若)
春云吹散湘簾雨,絮黏蝴蝶飛還住。人在玉樓中,樓高四面風(fēng)。
柳煙絲一把,暝色籠鴛瓦。休近小闌干,夕陽無限山。
《菩薩蠻·春云吹散湘簾雨》是一首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一首詞。這首詞刻畫了一位閨中女子懷念遠(yuǎn)去之人的情景。上闋,詞人抒寫主人公獨(dú)立小樓所見之景。下闋寫的是女子懷念遠(yuǎn)人的愁情。此詞側(cè)重寫景,但景中有情,情景結(jié)合。
這首詞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已無從考證。“傷春悲秋”作為中國(guó)古代文人一種特有的情結(jié),長(zhǎng)久寄居于各種詩詞歌賦中,文人總多愁善感,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大自然里的萬物都有可能激起萬千思緒,有“小李煜”之稱的納蘭心思本就細(xì)膩敏感,自然也不例外,這篇菩薩蠻便是他由思婦的角度所寫的傷春之作。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寫主人公在小樓中所見之景,全為景語,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毫無矯揉造作之氣,令人回味無窮。詞中之景都是從閨閣中所看到的,傷情之人眼中的景象都是凄迷傷感的,因此“不洗鉛華,而自然淡雅。”此詞寫得十分含蓄,只描寫景物而不明確表達(dá)其作詞之意,很類似于《花間集》的風(fēng)格。
中山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這是樓頭思婦懷念遠(yuǎn)方游子的詞。云收雨散,春意闌珊,她登上高樓,遙望遠(yuǎn)方。在蒼茫的暮色中,她只見楊柳如煙,看不清楚。于是,她叮囑自己,不要憑欄縱目了。因?yàn)椋窍﹃柭湓跓o限山之中,而行人更在無限山之外,怎么也望不見。”
1289.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王國(guó)維)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俱莫 一作:俱暮)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天,長(zhǎng)期奔走在外的詞人回到家鄉(xiāng)海寧。夫人莫氏原本就體弱多病,久別重逢,只見她面色更顯憔悴,不禁萬分感傷。這首詞,或許就是此時(shí)而作。“閱盡天涯離別苦”,開篇即直陳久別給人帶來的苦楚。離別誠(chéng)然是痛苦的,在靜安眼里,連相逢也是苦楚的:時(shí)間無情,蕩去了容顏,一分重逢之歡難抵十分久別之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說“一切少男少女皆將如掃煙筒者同歸于灰燼”,這正是王國(guó)維“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之深意。
1290.菩薩蠻·玉爐冰簟鴛鴦錦 (牛嶠)
玉爐冰簟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簾外轆轤聲,斂眉含笑驚。
柳陰輕漠漠,低鬢蟬釵落。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
此詞寫艷情。它以秾麗的語言描繪艷情,沒有絲毫的隱晦,冶雅俗于一爐可謂極小詞之能事。這一點(diǎn),也可算是牛嶠自己的風(fēng)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