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351—1400篇(13)
《蝶戀花·別范南伯》是南宋詞人楊炎正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此詞的上片從夜雨話別寫到春江水漲,登舟啟程,表達了臨別時的依依難舍之情;下片設想別后,彼此天各一方,被無重數(shù)的亂山遮隔,相見無由,抒發(fā)了對友人的深深懷念。此詞融情入景,化故為新;幽暢婉曲,情思綿綿。
此詞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未知。范南伯是辛棄疾的妻兄,楊炎正是辛棄疾的知交,他們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唱和贈答,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此詞為作者送別范南伯赴京口之作。
陸氏侍兒有《如夢令·送別》詞曰:“日暮馬嘶人去,船逐清波東注。后夜最高樓,還肯思量人否?無緒,無緒,生怕黃昏疏雨。”這首小令的意境和這首《蝶戀花》的詩情畫意,確乎相近,可對讀并可互相發(fā)明。
晚清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前段婉曲而近沉著,新穎而不穿鑿,于詞為正中之上乘。
1380.行香子·秋入鳴皋 (許古)
秋入鳴皋,爽氣飄蕭。掛衣冠、初脫塵勞。窗間巖岫,看盡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
細數(shù)閑來,幾處村醪。醉模糊、信手揮毫。等閑陶寫,問甚風騷。樂因循,能潦倒,也消搖。
《行香子·秋入鳴皋》是金代詞人許古創(chuàng)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通過描寫山的看法,表達了詞人悠然心會、神與物游的情趣,下片將詞人的自我形象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全篇寓情于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且用詞精妙,樸素自然,真率動人。
許古是金代中后期的諫官,明昌五年(1194)舉進士,曾任左拾遺、監(jiān)察御史、右司諫等職,多所補陳。后辭官歸居,隱于伊陽(伊水之北)。這首詞是他從官場返歸山林時所作。
這是一首堪與陶潛“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之意境相媲美 ,表現(xiàn)辭官歸隱,陶醉于自然佳趣,把酒當歌,逍遙自在,生活優(yōu)然閑適,心情超然物外的好詞,歷來為詞論家所推崇。
全詞從入山、觀山和詩酒生活逐層寫來,都如清泉自然涌出,似不經(jīng)意而出,一切都十分明朗真率。然而這信手揮毫又決非不加提煉、失于淺俗。相反,作者在用語上頗注意凝練。如“爽氣飄蕭”四字,就概括出秋日山中的總印象和觀感;“夜山低”三句則更是異常準確精練地描繪出不同時刻、不同條件下的山的特色;而下闋的“樂”、“能”、“也”三字也用得恰切精妙?磥碜髡咴诳此撇唤(jīng)意中頗多錘煉。這種雕飾而歸于自然的藝術境界,說明許古確有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
1381.鷓鴣天·楓落河梁野水秋 (蘇庠)
楓落河梁野水秋,淡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鷓鴣天·楓落河梁野水秋》是宋代詩人蘇庠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全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往事流逝的傷痛。
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洪炎、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結詩社于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筑別墅以供游憩。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皇帝征召,只有他自己不前往朝廷,隱居直到去世。此詩寫于作者推掉皇帝征召游玩于山水,路過一小山村時見景思情有感而發(fā)。
當代詩評家洪柏昭評價:“全詞言短意長,含蓄有味,寫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細,語言醇雅,深得小令創(chuàng)作三昧,是宋詞中的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