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下水示范:2019年高考作文(2)
文 /周華誠
沒有人一蹴而就,匆忙交卷。
這是一次漫長的創(chuàng)造,也是一次不懈的書寫:你甚至不知道應該在何處停筆。目的地是模糊的——有人大略地指了一個方向,于是所有人都朝著那個地方行去了。于是,這篇大作便拉開了序幕。接下來,這就是一次不容刪改的書寫,你所經(jīng)歷的每一個日出日落,你在路上跋涉而過的每一條山川、不期而遇的每一株草木、一不小心落入的每一處陷阱、遇見又分開的每一位同行者,都構成人生這部作品的情節(jié)與內(nèi)容;你跨過的每一個大坑,垂下的每一滴熱淚,綻放的每一次歡笑,張開的每一個懷抱,都成為這部作品最重要的細枝末節(jié)。它們就是作品本身。詭異的是,你將無法作任何修改。或者說,任何一次修改的企圖,都將留下痕跡,而那些意欲修改、刪除、重寫的每一個痕跡,也最終共同構成作品本身。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你應該怎樣去完成這部作品——是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寫下一部或許是漏洞百出,卻獨一無二的“作品”,還是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就一部完美無瑕卻標準劃一的“作品”?
且慢——你真的能完美繞過那些山川,成功躲避那些大坑嗎?世代的先哲把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與教訓,寫在一部部典籍之中,假如我們在開寫一部新的作品之前,早把那些典籍背得滾瓜爛熟;假如我們在開啟自己人生之旅的同時,同步打開大師們的“導航軟件”,是不是就可以使我們避免犯錯,直達目的地?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一勞永逸,完美通關?
不不不。人生的悖論在于,每一個大坑,每一條溪流,每一座大山,每一處陷阱,你都要自己去經(jīng)歷才有價值,要自己的雙腳去行過才有意義。它才由此成為了“你的”——你的大坑,你的河流,你的大山,你的陷阱,你的彎路;你所經(jīng)歷的一切,終使你成為你自己;這是一次“自我”的覺醒,也是一次遇見“自我”的旅程。
由此,你與你的作品才能彼此成全。
你書寫了作品,而書寫的過程,才使你成為你自己。
在上帝的圖書館里,人們最終會發(fā)現(xiàn):那里沒有一部作品因平鋪直敘而達至完美——它們是平庸的,顯而易見;相反,那些曲曲折折、坑坑洼洼、跌跌蕩蕩、起起落落的作品,才如此珍貴,如此精彩,在圖書館的星空里熠熠生輝。
每一部作品都因其獨特,才具有了存在的價值。
所以,你的作品是為了別人而寫的嗎?
我的答案是,你將只為自己“寫作”。你生而為人,只為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而活。因為你的一生將如何度過,沒有人可以給你標準答案。甚至沒有對與錯。所有的道路攤開在你面前,在每一個分叉小徑的路口,不同的選擇可以到達不同的遠方。路口的標牌上寫著,左側的路通往森林,那里鮮花盛開,果實富饒;右側的路通向大海,那里惡浪濤天,生存艱辛。大部分人都認為,你應該選擇森林。那么,你真的想去大部分人都去的森林嗎?有沒有想去看一眼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機會見到的大海??
羅伯特·弗羅斯特在《未選之路》中說:“兩條路分散在樹林里,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
你不知道該選哪一條路對嗎?你也不知道應該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還是順從他意?很好。你唯一的問題在于,你還依然年輕;你有很多試錯的機會;還有無數(shù)的大坑、陷阱、彎路、懸崖在等待著你。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邁開腿,去行走;拿起筆,去書寫。你的作品需要你自己去創(chuàng)造。沒有人未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而取得真經(jīng);而當你歷經(jīng)艱辛,一路降妖除魔,終于取得真經(jīng)之時,你翻開經(jīng)書才會發(fā)現(xiàn),那些真經(jīng)只是一頁頁白紙。只有在那個時刻,你才終于明白,所謂的“真經(jīng)”,早已藏在你所經(jīng)歷的每一個磨難、每一個彎路、每一個陷阱、每一滴汗水之中。
此時此刻,你也才會明白,生而為人,你的“作品”將只為自己而寫,你的道路是星辰大海,而你還將依然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