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301—1350篇(2)
蘇軾與其弟蘇轍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間,其弟在濟(jì)南為官,相思甚切,為接近親人,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得準(zhǔn)改任密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這首詞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蘇軾是懷著矛盾復(fù)雜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于與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難以立足。赴密途中,觸景傷情,憑鞍沉思,思緒萬千,不禁感慨唏噓,通過詞作,把胸中塊壘一古腦兒向子由傾吐。
1302.瑤花慢·朱鈿寶玦 (周密)
后土之花,天下無二本。方其初開,帥臣以金瓶飛騎,進(jìn)之天上,間亦分致貴邸。余客輦下,有以一枝已下共缺十八行。
朱鈿寶玦,天上飛瓊,比人間春別。江南江北曾未見,漫擬梨云梅雪;瓷酱和,問誰識、芳心高潔?消幾番、花落花開,老了玉關(guān)豪杰!
金壺翦送瓊枝,看一騎紅塵,香度瑤闕。韶華正好,應(yīng)自喜、初亂長安蜂蝶。杜郎老矣,想舊事、花須能說。記少年,一夢揚(yáng)州,二十四橋明月。
這首詞約作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間。南宋開慶元年(1259),宋軍敗于蒙古,賈似道暗中與蒙古屈膝議和,答應(yīng)割地納款。度宗皇帝日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對前方戰(zhàn)事不聞不問,賈似道將告急邊書匿而不報,日日升歌縱酒!冬幓吩~就是針對的這樣一個社會現(xiàn)實(shí)。
這是一首以詠物來諷喻政治的詞作。
1303.臨江仙·西湖春泛 (趙溍)
堤曲朱墻近遠(yuǎn),山明碧瓦高低。
好風(fēng)二十四花期。驕總穿柳去,文艗挾春飛。
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霧霏霏,間情不受酒禁持。
斷腸無立處,斜日欲歸時。
《臨江仙·西湖春泛》是宋朝詞人趙溍的作品。這是一首紀(jì)游抒懷詞,寫詞人春泛西湖的所見所聞所感。全詞分兩個部分:上片與過片的前兩句為前半部分,詠西湖春泛之全景,氣氛歡快;末三句為后半部分,寫自己泛舟欲歸,情調(diào)黯然。
這是一首紀(jì)游抒懷詞,寫詞人春泛西湖的所見所聞所感。全詞分兩個部分:上片與過片的前兩句為前半部分,詠西湖春泛之全景,氣氛歡快;末三句為后半部分,寫自己泛舟欲歸,情調(diào)黯然。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diào)。原曲多用以詠水仙,故名。“堤曲朱墻近遠(yuǎn),山明碧瓦高低。”曲:水流彎曲的地方。兩句大意是:春天的西湖周圍,山明水秀,風(fēng)景怡人。在長堤的水流彎曲處,坐落著許多亭臺樓榭,紅墻碧瓦,遠(yuǎn)近高低縱橫。起二句對仗工整,總寫西湖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色彩鮮明,氣韻橫生。“好風(fēng)二十四花期,驕驄穿柳去,文舟益挾春飛。”好風(fēng)二十四花期:即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古人將春天前后八個節(jié)氣分屬二十四種花,它們是:小寒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瑞香、蘭花、山礬;立春迎春、櫻春;雨水菜花、杏花、李花;驚蟄桃花、棣棠、薔薇;春分海棠、梨花、木蘭;清明桐花、麥花、柳花;谷雨牡丹、荼種、楝花。驄:原指毛色青白相雜的馬,也泛指馬。文罦:即畫舫。罦,刻有罧首的船。三句大意是:在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輕吹的三四個月中,西湖邊風(fēng)景如畫,游人如織。騎馬的游客在柳樹間穿行;湖中畫船如云滿載春色蕩漾往來。“驕”字刻畫出游客的盎然意興,“文”字更為此畫面增添了幾許綺麗的色彩。“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霧霏霏。”殷殷:盛大的樣子。霏霏:形容云氣、霧氣很盛的樣子。兩句大意是:西湖邊上簫鼓齊鳴,樂聲喧天,仿佛晴空響雷一般。笑聲歌聲不斷,隨著花香彌漫于湖上。此二句從聽覺和嗅覺方面著筆,進(jìn)一步刻畫出西湖春天的熱鬧繁盛景象。“閑情不受酒禁持,斷腸無立處,斜日欲歸時。”禁持:是宋、元方言,擺布、糾纏的意思。三句大意是:心中甚感幽獨(dú)落寞,即使喝得醉意醺醺也高興不起來。滿腹愁苦無處訴說,唯有在斜陽之下凄涼地歸去。這一部分寫詞人將自己悄然置身于繁盛熱鬧的場面之外,大有辛棄疾《玉案》詞中的主人公“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時“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情味。從寫作技巧上來說,這是一種對比的章法,臨結(jié)一轉(zhuǎn),給人以無窮的回味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