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051—1100篇(2)
據(jù)作者《吳船錄》,此詞作于公元1177年(淳熙四年)中秋,這年五月作者因病辭去四川制置一職,乘舟東去。八月十四日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五日晚參加赴知州劉邦翰設(shè)于黃鶴山南樓的賞月宴會!秴谴洝吩疲“天無纖云,月龜甚奇,江面如練,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數(shù)。況復(fù)修南樓故事,老子于此興復(fù)不淺也。……作樂府詩一篇,俾鄂人傳之。”
1053.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 (張泌)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xì),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這首詞寫驅(qū)車送別。上片寫車過柳堤,馬嘶樺煙,人已遠(yuǎn)去。“為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現(xiàn)了女子對男子的依戀之情,如“成泥”,豈不是可以不走了嗎?下片頭二句寫驛亭環(huán)境,用以表現(xiàn)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后“含情無語”的淡淡哀愁。
1054.滿江紅·代王夫人作 (文天祥)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fēng)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cè)。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
彩云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厥渍殃栯x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甌缺。
上片寫亡國之恨和被擄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語嘆息:在塞外,除了黃沙還有什么風(fēng)光!先寫塞外的荒涼和她心情的凄愴,然后用名貴牡丹姚黃被人從仙宮里連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瑤池仙宴,漢宮金銅仙人被拆遷而淚滿金盤,和唐玄宗在蜀中聽到夜雨淋鈴而萬分感傷等一系列典故,寫宋室滅亡,皇室人員被驅(qū)北行的慘狀。
下片抒寫對敵人的仇恨和自己堅守節(jié)操保持清白的決心。先寫國破家亡,繁華銷盡,男兒已為國捐軀,此恨難消的悲痛心情,同時刻畫了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陽殿、銅雀臺日落日出的變化,寫改朝易代的慘景。最后表示雖然國土淪喪,無以為家,自己還要堅持操守,保持清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懷,代王夫人立言,實際上表現(xiàn)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和頑強斗志。光輝奪目,使人激昂奮發(fā)。
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文天祥的詞:“文文山詞,有‘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之意,不知者以為變聲,其實乃正之變也,故詞當(dāng)合其人之境地以觀之。”
文天祥的詞關(guān)注政治,都是有為而發(fā)。這首詞,是他應(yīng)和王夫人詞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擬作、仿作,但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詞,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內(nèi)容上的不妥之處。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卻不隱晦難解,而是用簡潔的語言表達(dá)出豐富的意思。漢武帝時,假托王昭君為公主,遠(yuǎn)嫁西域烏孫王,令人彈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后來人們用此表達(dá)王昭君遠(yuǎn)嫁匈奴之事。杜甫《詠懷古跡》詩:“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選入宮為昭儀,宋亡被擄往大都。途中驛館壁題《滿江紅》傳誦中原,文天祥不滿意結(jié)尾三句:“問嫦娥,于我肯從容,同圓缺。”因以王清惠口氣代作一首。
1055.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 (歐陽修)
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yuǎn)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