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開頭(10)
。ò耍┯
擺出問題或者論據(jù)先行。
例一:不知何時,在充滿生氣與活力的校園中,一度興起了“孤獨”熱。于是,再不見三五成群歡笑而過的人群,到處是低頭沉思孤獨徘徊的身影。就連白色的文化衫上,也印上了“別理我,煩著呢”……
諸位“孤獨的朋友”,你恐怕不懂得真正的孤獨,否則,你就不會脫離火熱的生活而去作繭自縛了。
例二:教室里,一群高中畢業(yè)生熱烈地辯論著成才的問題。有的說:“逆境更能成才,如居里夫人、愛迪生……。”有的認為:順境容易成才。有的同學認為,成才的關鍵在于“機遇”。陳景潤如果沒有遇上慧眼識珠的華羅庚,他就成不了大科學家。還有的同學認為只要努力讀書,把書讀好,就能成才。這時,另有一個同學卻舉出汪精衛(wèi)的例子,說沒有愛國心,書讀得再好,也不能成才。
我認為,他們的說法、認識都具有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外部條件,對內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成才的關鍵在于自己的主觀努力,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條件,克服不利因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謂“順境”、“逆境”、“機遇”,都是外因,成才的關鍵在于內因。
例三: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的時候,給聽講的莘莘學子出了一道題:2+2=? 一時間,全場寂靜,滿座啞然。
其實,這本是一道連小學生也能回答的問題,但聽眾們萬料不到答案會如此簡單,所以竟無一人作答。人們迷信權威,往往喪失自我主張,肩膀上要長著自己的腦袋,放開眼光,運用腦髓,自己來想。
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生動活潑,吸引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