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051—1100篇(13)
1079.阮郎歸·初夏 (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阮郎歸·初夏》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表現初夏時節(jié)的閨閣生活。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huán)境之寂,組成一幅幽美寧靜的初夏美人圖;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營造出一種清麗歡快的情調,顯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詞以描寫為主,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寫人寫景細膩精致,注意景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這首《阮郎歸·初夏》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當時蘇軾剛剛調離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jié)的閨怨生活,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huán)境之寂;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在蘇軾之前,寫女性的閨情詞,總離不開相思、孤悶、疏慵、倦怠、種種弱質愁情,可是蘇軾在這里寫的閨情卻不是這樣。女主人公單純、天真、無憂無慮,不害單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貪賞風景,撥弄清泉。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這是一種健康的女性美,與初夏的勃勃生機構成一種和諧的情調。蘇軾的此種詞作,無疑給詞壇,尤其是給閨情詞,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寫是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寫、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上片由綠槐、高柳、鳴蟬、南風等景物描寫與碧紗窗、香煙、棋聲等環(huán)境描寫,以及午夢初醒的人物描寫共同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初夏閨情圖。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寫與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寫結合,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圖,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間。同時他還注意了動態(tài)描寫,且不說“棋聲驚晝眠”、“玉盆纖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動,就是景物也呈現出某種動感。小荷為微雨而翻動,可以想見它的迎風搖曳之姿。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仿佛動了起來。這些動態(tài)描寫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詞景中含情,將眾多的景物以情緯之,故散而不亂,給人以整體感。作者善于抓住細微的心理感受并在無形中將客觀環(huán)境的細微變化加以對比,通過景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單純、天真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詞中的少女形象,與一般閨情詞中疏慵倦怠、孤悶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滿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作品中活潑健康的少女形象,與初夏時節(jié)富有生氣的景物、環(huán)境,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麗、靈動的情調,令人流連忘返。
1080.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邊 (納蘭容若)
欲寄愁心朔雁邊,西風濁酒慘離顏。黃花時節(jié)碧云天。
古戍烽煙迷斥堠,夕陽村落解鞍韉。不知征戰(zhàn)幾人還。
使至塞上,又于客中送客,由此聯想到長年戍守邊關的將士,遂不勝悲憫和傷懷之感。上片寫客中送客,結句以景烘托“愁心”與“離顏”的苦況。下片寫邊關蒼茫凄清之景,結句點出悲憫之意。
1081.秦樓月·芳菲歇 (向子諲)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