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活水,生意長流-作文專項訓練教程(4)
顯然,這里描繪的是飛動的美,而這種飛動的美如此活靈活現(xiàn),除高超的語言修養(yǎng)外,基礎是扎實的觀察本領。
一、觀察有序。從頭部的長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裝飾,從髻上到腰間,也是自上而下。
二、觀察細致而全面。“雙眉顰蹙”、“笑頰粲然”、“側身垂睫”、“張目嗔視”、“點額撫臂”、“畫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種種情態(tài)盡收眼底,而這些情態(tài)又在瞬息之間變化,六個“忽而”準確地傳遞了這方面的信息。如果沒有敏銳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維,要看得那么全面,辨別得那么細微,是不可能的。
三、觀察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一般說,觀看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動是重點。而這兒不僅寫“四肢”,更寫“五官”,是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講說優(yōu)美的詩歌故事。“無限的哀愁”、“無邊的喜樂”、“低回宛轉的嬌羞”、“叱咤風云的盛怒”等等都是通過面部表情的觀察,作者獨特的發(fā)現(xiàn)。而“花朵”、“褶裙”、“鈴聲”和“四肢五官”揉成為美妙的整體,刻畫出詩句里的悲歡離合。正因為有這些獨特的發(fā)現(xiàn),因而材料充實,形象豐滿,構成了飛動的美。獨特的發(fā)現(xiàn)不會送到你的身邊,而是靠用“心”觀察,用“心”感受與體驗。
一個人的生活范圍有限,因而,除了觀察自己的所見、所聞外,還要注意主動尋覓。
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說:“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他告訴我們老百姓當中必有可采集的有價值的寫作材料。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這樣的實踐者。他曾背著席子到鄉(xiāng)間道路旁邊擺設茶攤,遇到野老村夫,便請他們說古道今,講述各種故事,他一邊聽,一邊記錄,廣為采擷。
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駱駝樣子》時就是花許多功夫去尋覓有關素材。他在《我怎樣寫<駱駝樣子>》一文中說:“記得在民國二十三年春天 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閑談,隨便的談到他在北平時曾用過一個車夫。這個車夫自己買了車,又賣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末了還是受窮。聽了這幾句簡單的敘述,我當時就說:‘這頗可以寫一篇小說。’緊跟著,朋友又說:有一個車夫被軍隊抓了去,哪知道,轉禍為福,他趁著軍隊轉移之際,偷偷的牽回三匹駱駝來。……我只記住了車夫與駱駝。這便是《駱駝樣子》的故事的心核。”十分明白,單憑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寫成小說的,于是,老舍先生有意識地尋覓材料,尋覓有關人力車夫的各種材料,不僅自己搜集,而且請朋友了解、記述。由于材料十分豐厚,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
學生寫作雖不是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但同樣應有意識地尋覓材料,開闊視野。趁假日之閑、課余空隙,就某些問題作一些調查訪問,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各類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狹小圈子,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材料。
法國大作家福樓拜要求初學寫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練練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練得明亮,把耳朵練得敏銳。俄國小說家契訶夫說:“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銳敏、永不罷休的觀察者。”無數成功的作家都把觀察看作學習寫作的頭等重要的基本功,我們初學寫作的學生當然應借鑒這些經驗,鍛煉觀察的本領,興味盎然的從生活中汲取材料。
佳作借鑒: 泰山一片月
習作評說:鄉(xiāng)情濃郁話豆干 燕子在我們教室門前做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