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以小見大”
至今還記得《刮痧》這部電影,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人物主要是 一家中國人。事情是從這家的小孩感冒發(fā)燒開始的,因爺爺看不懂洋文,無法拿藥給孫子吃,就使用了中國民間常用的治療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銅錢等物蘸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刮,直到背部皮膚充血為止。在幼兒園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于是孩子被老師和記者“保護”起來。孩子的家長再也無資格與孩子見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權(quán)利受到了損害,而且兩名激于公憤的記者還將孩子的父親告上了法庭,由于是美國人不理解中國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國人與美國記者、法官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兩種不同文化撞擊出點火石光……由此引發(fā)觀眾對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層次思考。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從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達到寫作目的重要途徑之一。許多深刻的立意都體現(xiàn)在一件小事中。初中基本篇目有很多都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如《七根火柴》、《變色龍》、《一件小事》、《社戲》、《背影》《最后一課》、等等,可見,許多作家都是善于觀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我們的生活是由無數(shù)的小事組成的,大事也產(chǎn)生于小事,寫文章正如吃餅,不可能一口就全吞下一塊大餅,必須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一個合適的切入口、一個具體的題目,從咬第一口開始。寫小事,還有利于走出空泛膚淺和文題不一的誤區(qū),有利于寫深寫透,寫出個性。
八年級上冊課本中楊絳的《老王》,最后寫到的“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寫出了“大”,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guān)愛不幸者,關(guān)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
高再比如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通過身邊的一些平凡景象表達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以小見大。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聚焦凡人小事”“觀察自然景象”“捕捉細小情節(jié)”等來關(guān)注社會、感悟人生、訴說真情,從而做到以“小”見“大”。
立意的高低,往往決定著中學生作文的成敗。立意高的文章,能夠以尺水見波瀾,反映社會生活,能讓人感覺到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但在我們同學的實際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猶如和風,猶如細雨,猶如閑云,猶如輕煙,要用小弦拉出高調(diào)是何等困難!
在教學中,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在告誡學生:作文要“寫小事,寫生活”,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現(xiàn)文章的真實性、可信性。然而當學生真地寫了他們所謂的“生活”后,老師們往往又覺得“不夠味”,因為學生的作文立意不高,沒能做到“志存高遠”,沒能做到“反映社會風情和時代的氣息”。曲高調(diào)低,真是難煞了莘莘學子:寫小事,說主題不深刻、欠挖掘;主題深入了,又說題材太大太空、不切實際。
其實,小題材與大主題乃是辯證統(tǒng)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小”是現(xiàn)象,“大”是本質(zhì)。小題材是為表現(xiàn)大主題服務的,而大主題也需要通過小題材來表現(xiàn)。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因此,在寫作中,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小題材反映大主題。
“以小見大”構(gòu)思法的特點是緊湊集中,內(nèi)涵深刻,它適用于散文、記敘文、小說等文體。方法也很多,有托物言志,例如:《行道樹》《愛蓮說》;有以物喻人,例如:《荔枝蜜》《海燕》;有借事寓理,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挖薺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