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學作文-作文的表達方式(10)
二是“觀點片面”。所謂片面就是不全面。世上的事情很復雜,往往涉及很多方面。如果你只研究一個方面,無視其它的方面,就很可能導致“片面”,得出不完全、甚至不正確的結(jié)論。
三是“觀點分散”。寫議論文首先必須明確自己所要闡述的主要觀點,然后集中在這個觀點上作盡可能深入的分析。如果我們的功力不夠,就會深入不下去,結(jié)果只好在面上鋪開,使文章變得空泛而膚淺。如果我們再東拉西扯談些別的問題,就很可能犯了“意多亂文”的大忌。
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寫得最多的議論文體大概是“讀后感”了。談到“讀后感”的一般寫法,我把自己的體會歸納成四句話,就是要做到:“由讀而感,感為重點,圍繞中心,讀感結(jié)合”。 我們讀書時可能會被感動,可能會受到啟發(fā),從而產(chǎn)生一些感想。不管我們的感想是什么,它總是由我們所讀的書引起的。所以我們在寫讀后感的時候,首先要把書中感動或啟發(fā)我們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扼要地介紹一下。這是全文的基礎(chǔ),所以叫“由讀而感”。
但必須注意,讀后感的重點是“感”而不是“讀”,所以這介紹的部分不宜太長,要把寫作的重點放在闡述自己的感想上,這就叫“感為重點”。至于對這“感想”的要求,一是要確定一個議論的中心,全文圍繞著這個中心來談,不相干的話不要說,這就叫“圍繞中心”。二是在闡述和發(fā)揮感想時,也不能完全丟開所讀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與相關(guān)內(nèi)容再作適當聯(lián)系。這就叫“讀感結(jié)合”。當然,我們的感想最好能具有個人特色,不與人雷同,這樣才能給讀者以新鮮感,給人以啟發(fā)。如果讀了一本書,大家都寫一樣的感想,甚至只說些套話,那有什么意思呢?
到了中學,會要求我們寫鑒賞批評類的議論文,對此我也想建議同學們記住四句話:“文本須細讀,求深謹防失,參閱不妨多,主意自己拿。”
所謂“文本須細讀”,就是首先要認真仔細地閱讀你所要鑒賞或批評的作品本身,因為這是你進行鑒賞或批評的唯一出發(fā)點和歸宿,你的理解、感悟和看法都應該來自文本,并在文本中得到證明。“文本細讀”要求一字一句地用心思考,反復推敲,必要時還需查閱相關(guān)資料,總之這是一種研究性質(zhì)的閱讀,是寫鑒賞批評類文章必須采用的閱讀方法,與我們平時泛泛的閱讀是不同的。
現(xiàn)在我們舉個例子,不妨來鑒賞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首先,我們要從字面上正確理解這首詩,現(xiàn)在我用白話把它翻譯出來:“你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去,我現(xiàn)在可沒個準信兒。當我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這巴山一帶正淅淅瀝瀝地下著秋雨,連窗外池塘的水都漲起來了。唉,到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去和你團聚呢?當我們對坐在西窗下,一邊談笑著,一邊去剪那燭花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談起今夜我寫詩時的情景吧!”這樣讀懂了它的基本含義以后,我們自然還要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問題,比如“此詩寫于何時”,“寫于何地”,“寄給北方的誰”,“當時的背景如何”等。有了這樣一個基礎(chǔ),我們對這首詩就會有一個總的認識,然后就可以對這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進行仔細的鑒別和欣賞。
這時,就特別要注意“求深謹防失”了。有個成語叫“求深反失”,意思就是“一味追求深刻,結(jié)果反而失去了原本正確的含義”。有時,人們?yōu)榱饲笊钏麟[,或者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為了追求“說得好聽,玩得有趣”,其思維反而會走偏方向,最終失去本真。過去有些人為了拔高李白《蜀道難》的主題思想,就在字里行間追尋所謂的微言大義,妄作一些主觀的臆測,比如有人就說:“這首詩是安史之亂后,諷刺玄宗逃難入蜀之作”。但是,毛主席卻說:“李白的《蜀道難》寫得很好。有人從思想性方面作各種猜測,以便提高評價,其實不必。不要管那些紛紜聚訟,這首詩主要是藝術(shù)性很高,誰能寫得有他那樣淋漓盡致呀……”我覺得,毛主席所說的“淋漓盡致”,倒真是一語中的,抓住了《蜀道難》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點,我看這也正是李白寫此詩時全力以赴的追求。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研究《夜雨寄北》。與李商隱那些比較隱晦難懂的詩作不同,這首七絕實在是非常通俗質(zhì)樸,然而又非常含蓄雋永。金性堯在《唐詩三百首新注》中解釋說:“此詩佳處,在于情思委曲,以現(xiàn)在之景預期未來,又期未來重顯現(xiàn)在。末句‘巴山夜雨’,于重出中則綰實有與虛擬之景。”金的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你看這詩,首句一問一答,先寫北方那個人的問,后寫自己身在巴山蜀地的答;第二句寫此時淋漓的巴山夜雨和自己孤寂的相思情懷;第三句由實景進入想象,地點又回到了北方,時間則進入了未來;最后一句更進一步設(shè)想,那時我們也許會回憶起我今夜此時此地的情景,一定會感慨唏噓吧。這短短的28個字,竟蘊涵了如此豐富的意象,如此曲折的構(gòu)思,如此優(yōu)美的詩情,其中時空交錯,虛實相生,而主題又如此單純鮮明,實在是一首巧妙而又自然的佳作。
可是,有些論者卻偏要把這首詩與詩人的仕途失意掛上鉤,與當時朝廷的“牛李之爭”掛上鉤,覺得這樣理解才能提高政治上的評價,其實既無必要,也無道理。說到這里,我們也就講了“參閱不妨多,主意自己拿”的意思了。顯然,人們對有些作品可能會有各種看法,我們不妨都去了解一下,對照研究一番。但最后,還得自己拿定一個主意,當然最好是一個正確的主意,如果你還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那就更好了。
例文14:
生命的價值
揚中市八中高一(5)班 劉 萍
2004年“增華閣”大賽獲獎作品
生命是寶貴的,它屬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才最有價值呢?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地混日子嗎?是整天沉湎于吃喝完樂之中,過那種公子哥兒的生活嗎?還是日夜打著小算盤,不顧他人,只想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更好一點呢?都不是。我認為,只有為人類的幸福而奮斗不息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
“活著就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這是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雷鋒的名言。是啊,活著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正是生命有無價值的分水嶺。在我國歷史上,就有許多舍己為人的優(yōu)秀人物。夏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李時珍,為了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情愿餐風飲露,出沒于深山老林之中,花費40年工夫,寫成了《本草綱目》這部巨著。這些人都是名垂千古,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在現(xiàn)代,更有無數(shù)的革命志士,把個人的生命與壯麗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yè),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今天這樣美好的生活?梢哉f,他們生命的價值,達到了正數(shù)的極限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