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習專題-作文的選材(蘇教版高三選修)(3)
二、身在寶山——寫作素材俯拾皆是。
這正應了“身在寶山不識寶”那句老話,對于高中生來說,寫作材料“可謂多矣”。
1.生活空間,寫作素材的海洋。
學生作文選材,可以在生活中“采擷浪花”。記敘文寫作,應特別注意從生活中選取以下幾類素材:
①經(jīng)歷與熟悉。
學生寫作記述文在選材時,不要只是盯著自己看過的優(yōu)秀作文,而應盡可能地從親身經(jīng)歷與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選材。
錢鐘書因熟悉知識分子而創(chuàng)作了《圍城》,高曉聲因熟悉農(nóng)村生活而創(chuàng)作了《陳奐聲上城》,沈從文因熟悉湘西生活而創(chuàng)作了《邊城》,曲波因親自參加過東北剿匪而創(chuàng)作了《林海雪原》……一些大手筆尚且如此,為什么中學生作文不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選材呢?
②特定與特殊。
在特定的、特殊的情況下,人的感受和一般情況下往往有區(qū)別。比如,老師上課時講課,布置作業(yè),與擠占學生課間休息時間上課,學生的反映會大不一樣。請看下面這篇文章:
課間十分鐘
“叮當——叮當——叮當……”這可惡的鈴聲像快斷氣似的慢慢地,慢慢地,一下一下地敲著,每一個間隔就像隔了一個世紀。而老師便趁著這幾個世紀趕急趕忙地講著,“星兒”四濺。他坐在角落里喃喃地咒罵那快要斷氣的鈴聲:“再響幾下,恐怕寶貴的十分鐘又要被你敲去了!”他忍不住往外瞟了一眼:外面走廊上已站滿了許多嘻嘻哈哈的同學,你推我,我推你地鬧著。他羨慕極了,為自己不能出去大鬧一場感到悲哀。他甚至想跟老師乞求:“求求你,快點下課吧!”老師依舊講著。他低著頭,死死地盯著透明玻璃下的秒針:“拜托!慢點轉(zhuǎn),慢點轉(zhuǎn)。”同時他又渴求老師快點下課,他真希望這時有一個人提出抗議,那他絕對積極隨從。他成九十度地扭轉(zhuǎn)著頭——同學們都很專心。“可惡!一個個書呆子!”他咒著。又急忙低著頭看那迅速轉(zhuǎn)動的秒針。
“下課。”老師艱難地從牙縫中擠出兩個字。他激動得想要跳起來般地沖出教室,剛到門口——“叮……”可惡的電鈴偏偏在這時修好了地響著。他嘆了口氣,像癟了氣的皮球,無奈地走回了座位……
如果放在大力減輕學生負擔這一特定的背景下,觀察思索在彼時彼地發(fā)生的“課間十分鐘”的個性鮮明的事例,就更有意義了。
③ 激動與調(diào)動。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如過眼煙云;但有些事,刻骨銘心,當時曾使自己激動不已,寫作時,一旦觸及,格外能調(diào)動寫作激情。我們在生活中選材時要特別注意選擇此類材料。請看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一段文字:
曾經(jīng)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有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開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jīng)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jīng)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決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jīng)懂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
你心中有一團火,才能燃燒別人。這些曾讓史鐵生激動不已、刻骨銘心的往事,寫進文章,也讓讀者激動不已,刻骨銘心。








